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探讨】浅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的定性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0-7-19 09:39:4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点击上方“蓝字”关注我们


您对本文有何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或来稿参与讨论。对于在本微信公众平台发送的原创稿件,将结合阅读量酌情给予奖励,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每年还将对原创文章进行评奖并予以不同等级的奖励。还等什么呢,快来投稿吧!投稿邮箱:hnsxsfzyjh@126.com。




本公众号于2020年6月29日推送了一篇名为“利用飞机延误险漏洞薅羊毛行为有罪?”的文章,该文作者主要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论证李某利用飞机延误险漏洞薅羊毛行为无罪。本文试从犯罪基本特征的角度论证李某行为无罪。

 一、问题的提出        




近日,南京警方通报的一起“航空延误险薅羊毛案”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根据案情可知,2015年至今,李某多次以个人名义和借用他人名义购买航空延误险,并且依靠自己摸索出的航班延误规律,成功预测近900次飞机延误,累计获取保险理赔金300余万,后被公安机关以涉嫌保险诈骗罪立案并采取刑事强制措施。目前此案正在办理当中,李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在法律界引起了热议。本文拟通过对李某行为进行法律分析,以期从现有的法律规定中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法。

二、观点分歧 




李某的行为是否构成犯罪,主要有两种观点:

(一)无罪说

该观点认为,李某的行为仅属于民事上的欺诈,不构成犯罪。理由如下:1.李某的行为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构成要件。首先,行为人的行为只有在客观上符合刑法规定的保险诈骗罪的五种情形之一时,才成立本罪,而李某并没有故意虚构保险标的、为保险事故编造虚假的理由或者夸大损失程度、编造未曾发生的保险事故以及故意造成保险事故等,李某所购买的航空延误险是一种商业保险行为,在法律上属于射幸合同,具有客观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主观上的猜测性,因此不能据此认定李某的行为符合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要素;其次,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李某在利用其亲戚的身份信息进行投保时,属于第三人冒充投保人的情形,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要素;再次,保险诈骗罪所保护的客体是确定、稳定的公私财物所有权,而李某所购买的航班延误险属于射幸合同,且保险标的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客体要素;最后,保险诈骗罪要求行为人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目的,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为自己或者以代理人的身份为家人、朋友等密切关系人购买机票以及航空延误险,以便在飞机延误时降低自己以及密切关系人的财产损失,李某以本人和亲戚的身份通过合法的支付手段以市场价格购买机票以及航空延误险,难以据此认定行为人李某在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因此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主观要素。2.李某的行为不符合犯罪的基本特征。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李某以本人和亲戚的身份通过合法的支付手段以市场价格购买机票以及航空延误险,属于正常的商业行为,并未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造成侵害,没有达到动用刑事处罚手段的程度。

(二)保险诈骗罪说

该观点认为,李某的行为属于刑法意义上的欺诈,构成保险诈骗罪,主要理由如下:1.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符合保险诈骗罪所规定的“投保人故意虚构保险标的,骗取保险金”的情形,航空延误保险合同明确规定,该合同的保险标的为投保人因航班延误所造成的时间损失,而李某通过其本人以及亲属的身份信息多次购买航空延误险,向保险公司索取本不存在的时间损失赔偿,属于虚构保险标的,符合保险诈骗罪的客观行为要素;2.行为人的行为侵犯了国家对保险业的管理秩序以及保险人的财产所有权,符合保险诈骗罪的客体要素;3.刑法规定保险诈骗罪的行为主体属于一般主体,行为人李某达到法定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符合保险诈骗罪的主体要素;4.行为人李某在主观上以骗取保险理赔金为目的,而非为了弥补因航班延误所带来的时间损失,具有非法占有的直接故意,符合保险诈骗罪的主观要素。


三、李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的定性之我见




在本案中,李某不以乘坐飞机为目的,而是按照自己总结的航班延误规律,猜测航班延误的“概率”,继而购买机票以及航空延误险,获取保险理赔金。毫无疑问,李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与社会道德所期待的方向背道而驰,但是否需要上升到使用刑罚手段去规制,则需要谨慎对待。笔者赞同无罪说的观点,认为李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不构成犯罪。


(一)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

保险诈骗罪是指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违反保险法律、法规,采取故意虚构保险标的、保险事故或者制造保险事故等方法骗取保险金,数额较大的行为。李某只有满足保险诈骗罪的全部犯罪构成要件,才能被认定为本罪。

首先,犯罪客体不适格。我国理论界的通说认为,保险诈骗罪所侵害的客体是复杂客体,即国家保险制度和保险公司的财产权,在客体内部也有主次之分,其中主要客体是国家保险制度,次要客体是保险人的财产权。一方面构成本罪所实施的各种欺诈行为直接破坏了我国保险管理秩序,同时对我国的金融市场也造成了严重侵害;另一方面,保险诈骗行为侵犯了保险公司的公私财产权,且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在本案中,李某购买的航空延误险在正常保险概念范围内属于消费险,即发生保险条款中特定事项才能获赔,不属于涉及人身伤害的人身保险,也不属于涉及财产损失的财产保险,其保险标的本质上是一种可期待利益。保险诈骗罪所惩处的是使用欺诈手段破坏国家保险制度与保险公司的公私财产权的行为,李某购买航空延误险的行为属于双方自愿的商业行为,并且保险公司为了扩大航空延误险的销售,大量简化购买和索赔等程序,现在申请航空延误险理赔一般不需要任何索赔手续,一旦发生保险合同中规定的保险事故引起的飞机延误,保险公司会直接将理赔金打入投保人指定的账户。在这种无需索赔便可自动获赔的情况下,某些观点将李某并未虚构自己的损失、也未主动申请赔偿的行为定性为保险诈骗罪显然是不合理的。因此,李某利用保险条款漏洞获得理赔金的行为并没有侵害国家保险制度以及保险公司的财产权,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客体。

其次,不符合本罪的客观要件。保险诈骗罪在客观上表现为行为人通过采取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法,使保险公司陷入认识错误从而自愿向行为人或者指定的第三人交付较大数额保险金的行为。“虚构保险标的”是刑法规定的保险诈骗罪的行为方式之一,李某购买航空延误险却没有实际乘机的行为是否属于“虚构保险标的”是本案的核心问题。“保险标的”是依据保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要求而确定的一定利益,在财产保险中是投保人的财产以及与财产有关的利益;在人身保险中是人的生命或可能发生的疾病以及退休养老的人;在责任保险中是被保险人的民事损害责任;在信用保证保险中是各种信用行为。根据保险公司关于航空延误险的条款可知,延误险的保险标的是投保人因航班延误或取消而损失的可期待利益。航班延误属于自然规律,不受人为控制,并且因航班延误所造成的可期待利益的损失在申请保险理赔金时并非必要证明对象,进而可以认定,无论是否实际乘坐航班,只要行为人购买了真实的机票和航空延误险,就不属于“虚构保险标的”。因此在本案中,行为人李某通过合法途径并支付合理对价购买机票和延误险的行为不符合本罪的客观方面。

再次,犯罪主体不适格。根据刑法第198条的规定,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是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单位也可以成为本罪的主体。有观点认为,构成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必须是刑法明文规定的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另一观点认为,本罪主体还包括保险经纪人、保险代理人以及冒充投保人、被保险人、受益人进行保险诈骗的第三人。笔者赞同第一种观点,由于刑法对保险诈骗罪的主体做了明确规定,根据罪刑法定原则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司法机关不能通过司法解释将保险诈骗罪的主体扩大为一般主体,否则会对国家立法权的行使造成不利影响。在本案中,李某在购买航空延误险时,更多的是利用其亲戚的身份信息进行投保,在此情况下,属于第三人冒充投保人的情形,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主体要件。

最后,不符合本罪的主观要件。根据刑法第198条的规定,保险诈骗罪只能由故意构成,还必须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对“非法占有为目的”主要有三种理解:一是排除权利说,是指排除真正权利者对其财物的支配与控制,自己作为财物所有者而行为的意思;二是利用处分说,是指按照财物原本的用法加以利用、处分的意思;三是折衷说,是指排除真正权利者对其财物的支配与控制,将他人之物归自己所有,并按照该财物原本用途加以处分、利用的意思。笔者赞同第三种观点,折衷说符合刑法理论和刑法规定的要求,更能说明行为对法益的侵害程度,表明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的界限。因此,对保险诈骗罪中的“非法占有为目的”可以做如下理解:企图通过不法手段永久性地剥夺保险公司对保险金的所有权,使自己或者指定第三人成为保险金的不法所有人,并按照该财物原本用途加以处分、利用的意思。在本案中,李某确实出于牟利的目的购买航空延误险,但其是根据公开的航空信息推测航班延误的概率,并支付合理对价购买的航空延误险,这一系列操作均符合保险管理制度的要求。如果李某有比大众提前获知信息的途径,在购买保险前就明确知道飞机会延误或者取消,其行为反映非法占有的目的,反之,则不能据此认定李某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正如某人经常购买彩票,并且经过其个人努力总结出了彩票的中奖规律,于是他期期跟买,获得了价值千万的奖金,就能借此认定他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保险公司既然开了延误险这个“赌局”,就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当务之急是立即修补保险条款中的设计漏洞,而非介入刑法手段。

综上,笔者认为李某的行为不符合保险诈骗罪的犯罪构成,不能被定性为保险诈骗罪。

(二)李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无罪

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是构成犯罪必不可少的基本特征。李某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应当严格按照刑法的具体认定要求和标准进行界定,只有完全符合法定构成特征才能予以确认。

首先,李某的行为不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根据法益保护原则,刑法的目的和任务是保护法益,即为了法益不受侵害和威胁而制定刑法。换言之,只有当某种行为对法益造成侵害时,该行为才具有社会危害性。并且根据“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的刑法规定可知,一个行为只有严重侵害了刑法所保护的法益,才可能构成犯罪。这是由我国刑法特点以及现行刑事政策所决定的。具体到本案中,一方面李某的行为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较低,其投保行为是基于保险公司的保险政策所产生的,虽是出于盈利目的进行保险索赔,但是该行为对社会造成的不良影响较小,只具有较轻的社会危害性。另一方面,李某行为没有侵害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一般来说,刑法保护一切合法利益,比如国家安全利益、社会经济秩序利益、公民人身权利、财产利益等等。李某利用航空延误险合同的漏洞获得高额理赔金的行为,实质上是在钻规则的漏洞,对于刑法所保护的公私财产权没有造成侵害。

其次,李某的行为不具有刑事违法性。刑事违法性是构成犯罪的基本特征之一,是连接社会危害性和应受刑罚处罚性的桥梁,其要求犯罪行为必须是刑法所禁止的行为。从罪刑法定的角度来讲,没有刑事违法性也就没有犯罪。只有当行为不仅具有社会危害性,而且违反了刑法,具有刑事违法性的时候,才能被认定为犯罪。结合本案,李某利用保险条款漏洞索取保险金的行为虽具有较轻程度的社会危害性,但是并没有违反刑法条文中的明文规定,从刑法的谦抑性来看,该行为不宜受到刑法的否定评价。

最后,李某的行为不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犯罪不仅是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违反刑法的行为,而且是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应受刑罚处罚性是从客观上对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以及从主观上对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以及承担责任大小进行界定,因此判断某一具体行为是否具有应受刑罚处罚性,应从行为人的主观目的、客观危害两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方面,行为人李某以本人和亲戚的身份通过合法的支付手段以市场价格购买机票以及航空延误险,在实践中这种“代买”现象很常见,保险公司出于盈利目的也未明确禁止,并且李某在购买保险之前并不确定航班是否会延误,其行为性质类似于“买彩票”,难以据此认定行为人李某在主观上具有侵犯保险公司财产权的目的;另一方面,行为是通过行为直接作用的对象而表现为对刑法所保护法益的侵害,保险公司处分财产是依据乘客购买了真实的机票和保险,航班也存在事实上的延误,李某伪造购买延误险资格的行为并没有直接导致保险公司产生错误认识继而处分财产,因此李某的行为对保险公司没有造成刑法意义上的不法侵害。

综上,从犯罪基本特征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薅“航空延误险”羊毛行为不构成犯罪。并非所有的社会关系都需要法律来调整,也不是所有的关系都需要刑法来调整,刑法在面对瞬息万变的新时代时,应当保持适度的谨慎。





结语




在本案中,李某行为的实质是利用保险制度的漏洞获取理赔金,撒谎只是为了获得一个进入“赌局”的机会,该行为不会给她带来金钱,只有局中的因素变换才可能带来财产利益。由于所有的财产犯罪都要求非法行为与被害人的财产损失之间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所以不能直接认定李某的行为就是非法获得他人财产的诈骗行为,其行为固然违反了保险法上的诚信原则,理应受到道德的谴责,但不应为自己使用法律未明确禁止的手段获取利益的行为背上保险诈骗的罪责。“李某薅羊毛案”给保险行业敲响了警钟,促使保险公司通过修改保险制度设计以及填补保险条款漏洞来规避风险,而不是将保险漏洞造成的损失归责于行为人,行业规范与法律制度各尽其责,才是法治社会的应有之态。



参考文献

[1]刘婷婷.靠飞机延误险赚300万 法律该如何定性[N].中国青年报,2020-06-12(002).

[2]郁青峰.利用航班延误险骗保涉嫌构成保险诈骗罪[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6-16(006).

[3]王骄阳.保险诈骗罪构成要件的反思及重构[J].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9,32(02):46-51.

[4]张明楷.保险诈骗罪的基本问题探究[J].法学,2001(01):29-40.

[5]丁学文.保险诈骗罪中“虚构保险标的”若干问题研究[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5(03):21-25.

[6]刘爱军.保险诈骗罪构成要件探究[J].理论月刊,2006(05):124-126.

[7]徐祥.保险诈骗犯罪的认定[J].上海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04):73-77.

[8]袁婉君.利用航班延误骗保300多万元保险合同应认定无效[N].中国银行保险报,2020-06-16(008).

(本文注释部分已省略)




监制:张永江

作者:肖宇涵,湘潭大学法学院·知识产权学院2020级刑法专业研究生

编辑:肖宇涵

责编:王蕊

审核:张永江

扫码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

新浪微博:@湖南省刑事法治研究会







往期精彩:

【探讨】利用飞机延误险漏洞薅羊毛行为有罪?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