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读《中国十二时辰》,发现并不像报告文学,李舫用看似平凡的日常生活闲笔,描述了许多的故事。这些故事,没有刻意突出、放大脱贫的好处,却让人真真切切感受到了脱贫的成果。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中国人民受困于贫穷太久,所以对幸福的期冀才十分深沉;中华民族曾经历无数的曲折,所以对小康的梦想才格外执着。为了这一梦想,十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上,亦不知有多少人将生命永远定格在脱贫攻坚的征程上,生动诠释了最美丽的初心使命。
我想起了我也是脱贫攻坚的参与者,虽然不是战斗在脱贫攻坚工作的最前线,在来西昌的这几年里,伴随着陈玲主席、蓝泉副主席等公司领导、带领着西昌分公司干部员工每年数次往返越西,见证了原本贫瘠、穷困的乡村,在党的带领下、在公司脱贫攻坚领导小组的领导下,这些乡村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想起了廖超、陈志峰、曾西云、魏衍翔、万发胜、许磊等驻乡驻村干部。他们撸起袖子加油干,不懈努力,把彝村从居住在高高半山腰搬迁到平地、异地,租赁种植苹果、到建房通公路,给曾经的贫困彝族同胞带来了美好生活,更为乡村振兴、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凉山奠定了坚实基础。
我想起了这些驻村驻乡干部所经历过的一桩桩故事。没搬迁之前因为不通车,到帮扶彝村需要爬山,上山需要半天,下山也是半天,还会遇到塌方、泥石流冲毁河道、改道公路,公路被堵就改道野路,崎岖蜿蜒的山路并没有阻止我们驻村驻乡干部的脚步。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尔,而是日常。我们公司的驻乡驻村干部没被这些困难累倒,更不会被吓倒。他们前后接力,一直扎根生活、关注彝村现实、感同“汔可小康”的朴素追求。我没有走过这样的道路,我来越西的时候已经基本上是水泥路了,但通过历史照片、村民们述说的故事,我深感这样的地方脱贫之艰难,也享受到了这些干部们的努力成果。
我想起了现在的彝村,山美、水美、寨子美、人美。我走在改换新颜的彝村中,看到“走出大山住新房,门口干活幸福长”、“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实现,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住安全房,喝放心水,上学看病不再愁”的各色标语,看到彝族老阿妈们和小孩子们幸福的笑脸,感受到他们由衷地对党感恩、对驻村驻乡干部的夸赞,我深深为我们驻村驻乡干部骄傲,他们用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用自己的智慧帮助这些乡村取得了脱贫攻坚的胜利...
我还想起了习近平总书记的嘱咐:“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乡村振兴正在如火如荼,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