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收到川航一则全员营销的消息。
说是公司下达了新的规定,每个月每名乘务长至少要完成3000元的升舱金额才算达标。第二是全员发展金熊猫会员,需要每个人用自己专属的二维码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或者在航班上发展旅客为会员,每人每月20个指标。
嗯,
怎么说呢。从去年疫情开始,我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希望大家(指我们一线干活的人)能够拿出担当、鼓起勇气、不记小节,与公司同吃苦、共进退。
而这一年来,我们大多数人似乎也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嘴上抱怨几句,朋友圈调侃几句,但该飞的航班不管目的地是哪都义无反顾地去飞,隔离14天飞两天再隔离14天毫无怨言;而公司没有航班的时候,让休息就在家里洗衣做饭看剧死宅。
不说伟大,总体来说还是对行业还是属于有益无害的。
眼下,航空市场回暖的脚步加快,旅客出行意愿高涨,航空公司似乎又开始呲牙咧嘴起来。比如上面说的那两条。
对于乘务员来说,我们的职责是什么?这个问题,我相信川航一定会回答的比其他任何公司都要掷地有声。
但如果站在“安全”的立场上,加上销售的环节,这个出行场景又会变成怎样?
作为曾经的空乘,我相当理解:所谓的安全,更多的体现在了口号和追责上。而在平日里,每个人都要为公司的新方向和旅客的满意度奔波。
按这规定下来,每个乘务长每天都要算一笔账:我这个月办了几个升舱?加起来有多少钱?还差多少?这个月还有几天?剩下的航班还够不够?
而其他乘务员则在登机迎客开始就开始盘算:这个旅客是不是会员?能不能发展?大舅二姑三表姐都成我家会员了,这个月找不到目标了怎么办?
又有谁把百分百的心思放在服务和安全上?
不过,话又说回,以前飞的时候,我也在航班上去发展过会员,但那只能是在飞行时间允许、且正常服务流程全部走完之后才有时间做的工作,且公司没有给我(当时的我)下达指标,能发展几个全靠自愿。
如果放到现在,我肯定会有微词,毕竟现在尚处在疫情防控新形势的期间,我们强调强调再强调:乘务员与旅客非必要不接触。但现实里,每家公司都有着自己的小算盘。
业绩重要还是防控疫情重要?真有乘务员中招怎么办?隔离!表彰!感动我司、最美空乘奖牌挂上!反正都是小概率事件。
作为一名乘务员,我们有没有义务为公司的营销计划出一份力?严格来说,有。
但这个“有”应该体现在什么方面?
是对安全的如履薄冰,对服务的精益求精,保证航班安全正点,以此来获得市场的认可和旅客的共鸣,从而提升公司品牌价值,成为旅客出行的首选。
你们呢?就差让乘务员穿着制服去马路上卖票了。
说到旅客满意,诸位可能不知道,每家航空公司为了所谓排名可谓是各显神通。以川航为例,很多乘务长都被要求每个月必须完成多少封高质量的表扬信,且会纳入绩效考核。
什么叫高质量的表扬信?
可以是旅客在乘务员软磨硬泡的暗示下写下的好看、好吃好评,以及留下的那个永远不会被乘务员记住的电话号码;可以是在微博以及其他出行app上发布的感谢、感动还有合影的话,诸如此类,百家争鸣。
可这种要来的满意,旅客是真的满意吗?这是民航局想看到的满意吗?
不,这只是你们面子上的满意,是你们办公室的满意,是你们想让上面人看到的满意。
却不是我们的满意。
其实,说句实在话,我知道乘务员都很能忍。从去年到现在,很多公司强制乘务员在公司就地休假,不让回家看望爸妈,平日里我们有病不敢请假,被旅客找茬儿无处诉苦,回到公司派系林立四处都是惹不起的关系,很少有公司给予我们法定的疗养假,更几乎没有一家公司尊重过我们的休息期。
这么多年来我们都忍了。但请你们也不要太欺负人。
为啥事事都要算到我们头上,安全要管,服务要看,又要升舱又要办卡,还要天天蹲在旅客面前索要表扬信,有任何一个环节我们做的不到位,大会批,小会斗,天天想着抓典型,好杀鸡儆猴,游街示众。
民航局高层在三年前一次重要会议上曾指出:“乘务员是专门为安全设置的,不是为服务设置的……当前个别航司安全文化出现了重大偏差,是否有重服务、重影响、轻安全的情况,导致机组、乘务组安全意识淡薄……个别单位安全和服务的关系变得模糊,乘务员的安全意识在逐渐淡化,这些都需要引起我们的警惕。”
局方高层曾提到,现在不少公司客舱安全和服务的关系还是没摆正,有的行为纯粹是为了效益!有航空公司到现在还在用机上商品的销售额来考核乘务员,逼得乘务员不得不一遍又一遍地在客舱里跑来跑去做“销售员”,达不到规定额度,还得硬着头皮自己掏钱买给自己。
三年过去了,我们长进了吗?
如今的每一天,我们都在刷新着中国民航的安全飞行纪录。
我们一个航班一个航班地盯,盯得是安全,而不是盯着亲戚朋友谁还没成为会员。
我们一个环节一个环节地抓,抓的是安全,而不是抓出谁还没有完成升舱销售指标。
别忘了当年的殷切嘱托:飞行工作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看似平凡,但保障每一个航班安全就是不平凡。
既然是“英雄川航”,那就做个表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