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协议终于落地 上海机场和中国中免的谈判方案终于落地,这个方案的具体落地实施既符合预期,但是总觉得的收益测算有点不那么踏实。在上周四券商请专家开电话会提到上海机场与中免协议的一点猜测和判断。谈判的原则是到2025年采用统一的计费原则,而不区分疫情期间和疫情结束后两个阶段,从过去的扣点率计算转到按照客流量计算。短期确定性增强,长期的可预见性也增加,给中免让渡24-25年客流量恢复后的部分收益,换取2025年中免机场免税店比较高的收入基数,提高25年以后的新协议的谈判筹码。
周三开始上海机场上涨,我当时以为上海机场的谈判即将落地,不确定性消除,周五市场提前埋伏疫情修复版块,酒店、航空、机场、影院都有所上涨,所以在该方向有所加仓,我认为这个方向是短期可守,节后可攻。今天看到上海机场和中国中免的补充协议,个人感觉略微有点低于预期,大家怎么看呢?
二、协议如何解读
该协议分两段按照2019年国际客流量*80%为标准分成两段; (1)当月实际国际客流≤2019年月均实际国际客流×80%时, 月实际销售提成=人均贡献×月实际国际客流×客流调节系数×面积调节系数; 该方式的国际客流情况,我们无法准确预测,只是大体的感觉到2021年会逐步提高,是一个渐进提升,边际改善的过程。
这个“人均贡献”参照2019年人均贡献水平设定为135.28元,这个数据怎么计算得来的?是高估还是低估了?
我个人通过整理上海机场的数据,用旅客相关收入/旅客吞吐量,计算的所谓人效2019年的数据为90块钱;
通过券商的研报数据,人均免税金额360块钱,上海机场设定的这个135元到底是低估还是高估了呢?
(2)当月实际国际客流>2019年月均实际国际客流×80%时
上海机场的收入则=mix(月实收费用,月保底销售提成);之前协议的保底,成了现在的封顶; (3)从长期看,机场店面对线上直邮的冲击略有缓解。因为机场拿的部分太多,中免的过去战略上可能倾向于发展线上直邮。而这个协议后可能近几年会发展机场店,因为超过保底做出来的部分都被中免拿走。上海机场想的是先把2025年的基数做大,然后再谈判25年以后的合同时获取更多的收益,让渡一点短期利益,获取更多的长期利益;
上海机场的长三角独特的区位优势,核心竞争力都没有变,在疫情背景下,双方各退一步,谈判出一个折中的方案,长期看房东还是比租客话语权强的;
大家怎么看这个协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