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则“女子虚构行程,利用航班延误险的漏洞,获利300多万”的新闻引发了舆论热议。 她是怎么做到的?怎么就薅了航班意外险的300万羊毛? 是聪明人利用了规则漏洞,还是犯罪嫌疑人刻意骗保? 是保险公司“玩不起”了,还是投保人的确犯了罪? 案件详细经过 今年4月,南京市公安局鼓楼分局鼓楼派出所接到某保险公司负责人陈先生的报警,称在机票延误险赔付时,发现以李某为首的多人使用不同护照号身份证号,多次进行理赔。陈先生怀疑公司可能遭遇了保险诈骗。 警方通过侦查发现,李某等20余人自2015年至2019年,在各大保险公司频繁申请航空延误险。经过进一步调查,民警发现这些账户的赔款,最终都转账到了李某的账户,警方推断李某有重大作案嫌疑。 根据掌握的线索, 民警于4月29日赶赴青岛将李某抓获。 在李某的住所,办案民警搜查到大量用于记账和航班信息的纸质笔记材料,以及电脑中多份航空延误险异常说明样表,样表清晰记录了其向各大保险公司索赔的信息。一份航空延误险保费从40元到100元不等,因航班延误而赔付的金额从400元到2000元不等。其中有一趟航班,嫌疑人以5个人的身份索赔了10余万元。 在累计近900次延误航班中,李某累计获得高达300多万元的理赔金。 据悉,李某这波“操作”主要分三步走: 1、选取延误率高的航班 2、虚构不同身份购票并大量投保 3、密切关注航班信息,选择退票还是理赔 据警方介绍,因李某曾有过航空服务类工作经历,有提前获取航班取消或延误信息的途径。为此,她挑选了延误率较高的航班,再去查航程中有无极端天气,以判断航班延迟概率。 除了使用自己身份以外,李某还从亲朋好友处共获得20多个身份证号和护照号以逃避系统核查,虚构不同身份进行机票购买。同时为了更具隐蔽性,李某每次购买机票都要用四五个身份。而每一个身份,最多购买30到40份延误险。如果临近航班起飞前该航班延误几率不高,李某便把机票退掉以减少损失。而一旦航班出现延误,李某便开始着手向保险公司索赔。在这里,李某利用了一个漏洞,就是航空公司延误险很少进行人工核查,只要飞机延误了就会自动赔付。 李某是否涉及刑事犯罪? 此案曝出后,引起网友的广泛关注。 在某社交媒体平台的讨论区可以看到,有不少网友认为既然保险公司推出了这项险种,就应该 “玩得起,赔得起”,动辄使用刑事处罚不应当。 不过,6月12日,南京警方发布最新通报称,李某多次伪造航班延误证明等材料,虚构航班延误事实,骗取巨额保证金。 目前,检察机关已提前介入,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文章来源于网络,转载仅为传递更多资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感谢关注我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