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加入慢享
猜你喜欢
旅行常客论坛

剖析中免年报及争议回应(上)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1-5-21 11:48:0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中免2020年的营收为526亿,归母净利润为61.4亿,分别同比增长8.2%和32.57%,净利润增速远大于营收增速,说明中免的盈利能力较2019年大幅度提高了。
而盈利能力是由中免的收入结构决定的。
中免的收入主要分为三块,分别是机场免税、离岛免税和线上业务。2019年,仅北京、上海、广州和香港这四家机场的合计销售额就达到了281亿,占当年总销售额的61.25%,是中免收入的绝对主力;其次是离岛免税,约为105亿,而线上业务只有10亿左右,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到了2020年,由于疫情的爆发和离岛免税政策的进一步放开,使离岛免税成了收入的绝对主力,贡献了275亿的收入,占公司总销售额的52.28%;其次是线上业务,产生了197亿的收入。而之前的主力机场免税,销售额急剧下滑,取代了线上业务,在收入上成为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
而在这三类业务中,机场的盈利能力是最差的,因为大部分利润都交给机场了。所以,机场收入的下降,离岛和线上业务的增加,是中免盈利能力大增的主要原因。
由此可以看出,收入结构的变化,是中免本次年报最大的看点,要解读年报,就绕不开这一点,所以,本篇文章就以此为主线,分为三个部分:
  • 离岛免税

  • 机场免税

  • 线上业务

离岛免税
海南省政府给出的数据显示,2020年海南免税店的销售额为325亿,其中免税产品的销售额为275亿,同2019年136亿的免税销售收入相比,正好翻倍。
这完全可以看做是中免的收入,因为其他几家持牌方的免税店,都是在去年年底或者是今年年初开业的,对2020年的离岛免税收入的贡献微乎其微。
由此可见,政策给予中免的红利之大。
在离岛免税政策出台后,大家都预料到2020年的离岛免税收入会大增,所以,不会有人对这一数字感到诧异。
同时,在2020年12月30日,海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采访中表示,海南免税规模的目标是到2022年达到1000亿,到2030年要达到7000亿-8000亿。
海南省的省长冯飞也在做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2021年的免税销售目标为突破600亿,到2025年争取达到3000亿
由此可见,海南离岛免税市场未来的规模已经是一张明牌了,至少是在10年内,其发展目标是清晰的,我想即使达不到,偏差也不会太大。
而中免作为国内免税市场的龙头,无疑是最大的受益方,其未来10年的增长也由此是可以确定的。
然而市场却对这种确定性还存有较大的争议,或者是担心,总结一下,主要集中在两点:
一是政府放开牌照限制,引入外资,或者是全岛免税,这样无疑会加剧竞争,稀释中免的市场占有率,从而影响中免的收入;
另一个是疫情结束之后,国人又可以自由的出国了,韩日的免税市场会分流离岛免税的消费,从而影响中免的收入。
对于第一点,我认为大概率会发生,而对于第二点,我觉得杞人忧天了。
国人在境外强大的消费能力,是尽人皆知的,而放开离岛免税政策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吸引这部分消费能力回流。
所以,可以这样理解,离岛免税收入的增加,是因为之前境外的消费,现在回流到了海南,变为离岛免税收入,而不是国家以放弃税收为代价,促进国人的消费。
由此可见,离岛免税收入的增加,并不会影响国家现有的税收。所以,国家也就没有为了找回税收的损失,而需要保护作为央企的中免一家独大的动机。
换一个角度来看,即便是在国家的保护下,中免一家独大,海外1万亿的消费回流50%,也就是说这回流的5000亿全都由中免来承接,我们可以粗略的算一笔账,看国家能得到多少?
按照2020年中免的营业利润率为18.43%来估算,5000亿的销售额,营业利润为922亿,中免的所得税率为25%,这样国家能获得的税收为922*25%=230亿。
剩下的净利润为692亿,国家对中免的持股比例为53.3%,这样可以算出,国家可获得的利润为692*53.3%=369亿。
所得税加上利润,国家能拿到的利益为230+369=599亿。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可观,但也仅是国家去年18万亿的财政收入的0.3%,与国家而言,还不如九牛一毛。
所以,国家促进消费回流,并不是简单的为了获得一家企业的收入,而是希望通过离岛免税业务的发展,带动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比如酒店、餐饮、交通等,这才是国家获得的最大利益,即使牺牲一部分免税业务的税收也是无妨的。
由此可见,国家也没有保护中免一家独大的必要。
既无动机,也无必要,国家也就不可能为了中免,阻碍海南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贸易自由港了。
所以长期来看,特别是在封关之后,海南岛降低牌照限制,引入外资,甚至是全岛免税,就成了大概率的事情。
这也是离我们最近的一个自由港,香港的模式。
所以竞争的加剧应该是离岛免税发展的趋势,但在我看来,这未必会阻碍中免的发展。
我们都知道,免税行业的门槛或者是核心竞争力并非牌照,而是规模。规模优势不但可以提升供应链的议价能力,而且还能保证品牌的丰富度以及货品的及时性,这些都是吸引顾客的核心要素。
在前段时间的业绩说明会上,中免的领导层透露,在疫情期间,有些品牌商为了中免,专门重开了产品线。由此可见,品牌商对中免的重视程度,而这无疑是规模优势带来的。

从表中可以看出,中免的免税业务规模的快速发展,是从2017年开始的,从156亿,增加到了2020年的526亿,年均增速高达50%。

快速发展的原因是收购。2017年收购日上中国,2018年收购日上上海,2019年剥离旅游业务,2020年收购海免。
到现在中免已经是全球最大的免税运营商了,当然这也离不开离岛免税政策的加持,特别是政策推出的时机---疫情爆发期间。
我们都知道,免税商品针对的是要离开本地区或本国家的人员。所以,免税商品的目标顾客是流动的,由此带来免税行业所面对的竞争并非本地区或本国家,而是全球。
2019年,中免的免税销售规模位列全球第四,前三名依次是Dufry、乐天和新罗,中免同Dufry的差距约为160亿。此时的中免,虽然稳坐国内的免税龙头,但从全球来看,优势尚不明显。
所以,国家如果在疫情前推出离岛免税政策,效果也会不错,但一定还会有很多人,因为价格低,或者是品类更全,去光顾前三名。
然而疫情限制了人员流动,纵然集千般好于一身,但是人过不去,再多的优势也没有任何意义,从而才有现在离岛免税这样火爆的开局。
从这也能看出国家领导人的智慧。
所以,在疫情结束之前,中免不会有国外的竞争,也可以说,疫情让全球竞争的免税行业,变成了国内竞争,而在国内,还无人可与中免一战。
根据世卫组织的预测,全球疫情要到2014年才会结束,而在这期间,伴随着离岛免税业务的发展,中免的规模无疑会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销售规模超过千亿几乎是确定的事情,而在2019年,全球免税的老大Dufry,销售规模只有650亿。
由此可见,到那时,中免全球老大的地位基本稳固了,即便外商进入,中免也有了绝对的竞争优势。但市场份额确实是会下降,然而蛋糕在变大,所以,在我看来,这并不会影响中免收入的增长。
同时,中免在海南还有一个先发优势,就是地理位置,现在中免和海免的免税店,比如三亚免税城、海口免税城以及机场等,都是旅游的必经之路,是不可多得的黄金位置。
当海南放开牌照的限制,或者是全岛免税后,中免在海南与一个普通的零售商也就没什么区别了。而作为普通的零售商,除了规模,地理位置无疑就成了另一个核心竞争力。
更关键的是,人流较大的黄金位置,是不可再生资源,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占完为止,后来者几乎很难再得到了。
以上就是我认为第一点争论的内容会发生的原因。
至于第二点争论,其实我在前面已经回答了。疫情结束后,两者的竞争优势会发生颠倒,中免面对韩日免税市场,会有更大的规模优势,同时再加上购买额度的巨大差异,从而使韩日市场的分流不足为惧,不会对中免造成威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