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3月份开始关注建材和海控,看了公司的年报资料,并认真学习了一些优秀投资人对建材和海控的分析贴,从关注、看好、试探买入到加仓至重仓。截止4月底,海控和建材已分别成为我组合中第一、第二大持仓。其实,我是先买入建材的,投入的资金也多。只不过,在4月下旬,海控上涨较多,而建材有所下跌,由此海控才升为组合中第一大持仓。“房住不炒”大政策背景下,政府对地产行业连续加码调控:企业端三道红线管控、银行端房贷集中度管理、土地端地方政府集中供地,在土地和资金的价格上涨而房价却被严格限价的情况下,虽然地产企业估值低,但行业、企业的前景已显得扑朔迷离,不确定性有较大上升。我花了相当长时间才意识到并接受了这一点,这证明我是多么后知后觉,这最终促使我下定决心执行“仓位分散”。我虽然调低了对地产企业发展前景的预期,不过我并不看空地产。我还是认为,中国城市化仍然在进行中,地产行业集中度上升趋势没变,地产龙头企业仍然会有十来年的好光景。这几年,地产企业的销售业绩是不断创了新高。我相信,销售最终会转化为营收,几千亿的营收赚到几百亿的利润其实并不算太困难。地产企业的业绩绝不会永远停留在2020年。所以,我虽然执行了仓位分散的策略,减持了地产去买入建材和海控,但地产仍然是我组合中第一大行业持仓。中国建材 | 2020年 | 2019年 | 2018年 | 2017年 | 2016年 | 2015年 | 营业收入 | 2547.62 | 2534.03 | 2189.97 | 1841.21 | 1015.47 | 1003.62 | 营收增速 | 1% | 16% | 19% | 81% | 1% |
| 归股东净利润 | 125.53 | 109.74 | 79.32 | 49.39 | 10.48 | 10.19 | 净利增速 | 14% | 38% | 61% | 371% | 3% |
| 分红(每股派息) | 0.47元 | 0.35元 | 0.18元 | 0.1元 | 0.043元 | 0.037元 | 从上表可看出,过往几年中国建材其实是一家业绩持续高增长的企业。不过,因为主营业务是水泥,属于传统夕阳行业,没想像空间,市场给予的估值较低。以4月底股价11.26港元计,市值仅950亿港元,折合人民币792亿元,PE仅6.3倍,股息率5%。买建材,其实是买建材的未来。建材未来业绩的增长有以下看点:1、2018年至2020年三年战略性减值计提结束,今后应不会再有每年超过100多亿元的大额减值计提,当然正常的产能置换计提还是会有。3、管理提质增效。对标海螺水泥1762亿元的营收却有351亿元的净利润,中国建材2547亿元的营收仅有125亿元的净利润,改善空间很大。投资建材,要想清楚两个问题:一是水泥需求,二是行业竞争格局。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没信心,认为短期内水泥需求会大幅减量,认为水泥行业是充分激烈竞争,水泥价格将持续走低,那么确实不应该投资建材。3月《心中有底》一文中我曾写道:中远海控2020年的业绩已经符合我买入的估值要求了,不过我对中远海控所处行业目前的格局是否不会再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当前运价是否已到顶,随着疫情结束运价是否还能维持高位,心中还没有底。故此,我对中远海控保持关注,继续看资料,暂未买入。通过后续的学习,我认为集运行业经过十来年的惨烈竞争后发生了深刻变化,三大联盟占市场份额高达85%以上,行业格局趋向良性,自2017年以来中远海控每年都实现盈利可为例证。同时通过学习,我意识到中远海控今年的业绩将远远超过200亿元,于是在4月1日开始买入中远海控,不过只是买入了点观察仓。4月6日,中远海控发布一季度业绩预增公告,预计实现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50倍。这份业绩超出我的想像!于是在4月份逐步加仓中远海控,目前略有盈利。投资海控,要想清楚两个问题:一是集运行业的周期性,二是当前高运价是否可持续。如果对这两个问题没信心,认为集运是强周期性行业,认为疫情过后运价会跌回往年的低点,那么确实不应该投资海控。当决定买入海控后,还要想清楚一点:如何为海控估值?是按PE还是按PB估值?按一季度业绩,PE为3.63倍,PB为3.77。看PE,这个估值是低的;看PB,这个估值不算太高。不过,如果市场认为集运是传统周期性行业,那么市场给予海控的估值就不会高;都是托运货物,如果市场给予海控如快递行业一样的估值,那么也许PE10倍也不算高。一般认为,水泥、集运都是传统行业,是夕阳行业,是周期性行业。水泥、集运过去的历史似乎也表明了这点。不过,无论是主动或是被动,不论是政府供给侧改革政策调控或是企业市场化并购重组,水泥、集运行业都经历了产能出清,行业竞争格局趋向良性,企业盈利逐年上升。弱周期化,这其实是当下很多行业的现状,有的行业已经完成弱周期化,有的行业正在完成弱周期化。中国改开以来40多年经济高速发展,在增量市场年代企业都努力扩大规模、争抢市场份额,结果市场由短缺进入过剩,大家都打价格战,企业反而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经过了惨烈的产能出清,剩下的玩家都意识到打价格战去争抢市场份额往往陷入囚徒困境,大家都没有好日子过。不打价格战,少生产反而赚得更多。最终,行业竞争格局趋向良性。在自由竞争的行业,只要存在暴利,新的玩家就会伺机入场。水泥、集运虽然不是高科技行业,似乎进入门槛不高,不过由于政策调控、行业特性等因素,其弱周期性仍会持续。行业、企业都是动态发展的,所有的投资都要且行且观察,遇到新情况要及时评估,然后根据评估再做出下一步的投资决策。特别申明:本文仅是笔者投资思考和操作的记录,文中所涉及股票不作推荐。因水平有限,笔者的观点不一定对,有可能错得厉害。若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